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数学教研组 > 形数结合的归一问题

形数结合的归一问题

2010年10月19日 08:09:49 来源:犍为县定文中心小学 访问量:314
形数结合的归一问题
   杭州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心 新思维实验小学 唐彩斌 评析: 张天孝
教学内容:现代小学《新数学读本》三上
教学目标:
      经历从直观图示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过程,从不同情境中概括出共同的模型,初步感知归一问题的解决方法;
      沟通图形、表格、及具体数量之间的联系,通过形数结合的训练,提高学生比较、分析和综合的能力;
      组织富有现实性的数学活动,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,借助归一的实际应用,内化归一思想,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。
一.创设轻松氛围,从动漫儿歌导入新课;
1.师:在上课之前,我送给大家一首动漫儿歌。儿歌的名字叫数青蛙。你们会吗?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着电脑动漫念一念。(播放动漫儿歌,学生跟着节奏念。)
2.师:同学们念得真不错。因为数字比较简单,又是按照一定的顺序从一开始,所以刚才你们背得很熟练。现在加大点难度,不按顺序了,2只,5只,8只,12只,你们还能念吗?我们一起来试一试。
3.学生尝试念儿歌。(显然节奏变得慢了)
4.师:怎么一下子就变得这么不整齐了,有时还故意把某个字念得特别长,这是为什么?【学生会意地笑:我们在算】。
5.师:是啊,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有关怎么算的问题。学了以后,我们不仅能背儿歌,而且还能编儿歌。
评析:轻松的儿歌,动漫的形式,吸引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。同时,也为学习归一孕伏了基础,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迁移已有的经验。】
二.借助直观图形,初步感知每份数、份数与总数之间的关系
1.师:今天的学习从一个简单的图形开始。呈现一个长方形,表示120。现在平均分成4份,1份涂上黄色,黄色部分表示多少?
2.学生解答:120÷4=30。
3.师:你是怎么想的?
4.生:用总数除以份数,可以求出一份是多少。
5.呈现另一个图形:一个三角形表示90,黄色部分有6个,黄色部分表示多少?
6.学生解答:90×6=540。
7.师:你是怎么想的?
8.生:用每份数乘以份数,可以求出总数。
评析在直观图示的导引下,巩固学生根据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数,以及根据每份数和份数求总数的基本技能。在两个不同的直观图示中,孕伏了解决归一问题的分解步骤,为学习归一做必要的知识储备。
三.借助直观图形,初步感受归一的基本模式;
1.师:下面这个图形的黄色部分表示多少?
2.生:少条件的,应该告诉一份是多少?
3.师追问:非要告诉一份是多少吗?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告诉了什么已知条件?能不能求出黄色部分是多少?出示:红色部分表示180。
4.学生独立思考,尝试解答。有的先分步:180÷3=60,60×5=300,教师引导用综合算式解答:180÷3×5=60×5=300,特别强调:先算哪步,表示什么?
5.师补充:如果已知的是整个图形表示480呢?
6.生列式计算:480÷8×5=60×5=300。
7.师引导学生反思:刚才是怎样求出黄色部分的,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,为了比较的方便,可以用表格把相应的数据整理在一起。
 
红色
黄色
整个图
总数
180
300
480
份数
3
5
8
8.学生观察表格,以及相应的算式,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解答这些问题有什么共同之处?
9.学生:都是先求出一个小三角形是多少。
评析在直观图示的导引下,学生形成了一定的认知冲突,要求黄色部分是多少,但又不知道一份是多少?引导学生根据已知的总数和份数求出每份数,再根据每份数和份数,求出相应的总数。虽然先后两次呈现条件,一次已知红色部分,一次已知整个图形,但每一次都是为了先求出每个三角形是多少,突出归一的必要和重要。
10.观察图表中信息,提出问题,并解答。
总数
63
 
 
份数
7
 
 
 
 
 

 

学习方法提示:①提问;②解答;③填表;④交流;
11.学生独立思考,静心思考,再交流。
问题:蓝色部分表示多少?解法;63÷7×5;
问题:空白部分表示多少?解法:63÷7×12;
问题:涂色部分表示多少?解法:63÷7×12;
问题:整个图形表示多少?解法:63÷7×24;
12.师引导学生发现共同规律:在解决这些问题中,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?
13.生:都是先求出一个小正方形表示多少?
14.教师也来提一个问题:表示36的图形可以怎样画?
15.学生解答,先求出有几格?36÷(63÷7)=36÷9=4
(有4格组成,但图形的形状可以不同,有5种不同情况)
16.师:你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?
17.学生:表示45的图形怎么画?
18.学生解答:45÷(63÷7)=45÷9=5。应该画5格。
19.再比较:有没有共同之处?不同的是什么?
20.生交流:还是先求一个正方形是多少,只不过本来根据数量求总数,而后者是根据总数求份数。
评析:在学生初步建立正归一的直观模型基础上,通过根据图表中信息的提问,引导提出反归一的问题,在正反归一问题的比较中,进一步突出归一的基本特征。
针对三年级的学生学习特征,学习时可结合学生的操作“画一画”表示36的图,既对归一问题解决方法的强化,同时也是加强空间观念,提高数学综合素养。】
四.通过实物图,感受归一思路的实际应用。
1.师:刚才我们从不同的图形中都发现同样的规律,都是要先求出一个三角形或者一个正方形是多少,如果这个图形是现实生活的一件实物,那又该怎么解答呢?现在我们一起到生活中看看,迎奥运,买福娃;

?元
 
 
200
 

 
 
 
 

 

2.学生解答:200÷4×6=50×6=300(元);
3.师:你是怎么想的?生:先求一个福娃;
4.现在题目要变一变,表格中依次出现数据,要求学生马上算出相应的数,看谁的反映快?
总数/元
200
 
 
 
100
 
份数/个
4
6
10
80
 
 
(尤其是总数为100元的时候,学生容易思维定势,100×50=5000元。稍作思考,学生马上会纠正。)
5.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:如果最后的两个空格由你来填,你打算怎么填?为什么?
6.生1:先填下面,下面随便填一个,再用下面的数乘以50就是上面的数了。生2:上面的数虽然不能随便填,但只要是50的倍数就可以了,只要用上面的数除以50就是下面的数了。
7.教师引导强调:不管先填什么,都要先求出一个福娃多少元。
评析在直观图形的经验积累基础上,进一步用直观实物来呈现问题,为以后学习的文字问题作准备。学生理想的状态是在解决问题时能提取直观图示来帮助解决问题。同时这又是一个变式的对比练习,既是强化同类型(正归一)的问题解决方法,又穿插反归一的问题,着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,因为学生容易受到思维的定势,增强练习的灵活性和趣味性。无论是正归一还是反归一最终是为了突出归一的本质特点。
五.借助综合性的实际问题,沟通各种归一思路之间的联系;
1.师:刚才表格中对应的两个数量都不告诉,我们也知道怎么填了。但有时在生活中,对应的两个数量都告诉,那又该怎么办呢?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:饮料一杯能装下吗?
2.呈现问题:小瓶饮料90克,倒进空瓶占3格。大瓶饮料300克,倒进空瓶(8格)装得下吗?(每一格质量相等)
3.学生思考后,解答:
生1:90÷3×8=240(克),240<300;装不下。
生2:300÷(90÷3)=10(格),10>8;装不下。
生3:300÷90=3(倍)……30(克);3×3=9(格),9>8;装不下。
4.教师引导发现解决方法的共同点:通过不同的方法,得到了相同的结果,虽然方法不同,但都是先求出每格装多少?
5.教师引导学生理解:最后一种虽然没有求出一格是多少,但他把三格当作一份来思考了。
评析在解决问题时,学生首先把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,这也是要着力培养的一种能力。同时,还是蕴含着比较,解决同一问题不同的方法却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,有正反归一两种方法都可以解决问题。更可贵的是有学生能深化“一”的认识,不拘泥于一就是一格,这是对归一的内涵的拓展,也是对归一问题的透彻的解析。
六.设计综合实践活动,应用归一思路解决实际问题。
1.教师组织学生再编儿歌。我们一起来把不完整的儿歌编完整。
4只小动物4张嘴,8只眼睛32条腿;7只小动物7张嘴,(  )只眼睛(  )条腿;(  )只小动物(  )张嘴,24只眼睛96条腿……
2.先让学生填空,再引导学生猜测,这是什么小动物吗?(注:8只脚的,出示图:蜘蛛)
3.教师鼓励:看来现在大家不只是会背儿歌,而且还会编儿歌了。
评析呼应课前念过的儿歌,同时在解答的过程中也包含着归一问题的多种类型,并且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学生选择相应的条件,也为学生用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提供空间。】
4.组织课外实践活动:怎样能知道打开一个水龙头1个小时会流出多少水?
5.师:你们今天下午放学回家,千万不要一到家就打开水龙头1小时,再测量有多少水?(学生会意地大笑)要注意节约用水。有学生迫不及待:开1秒钟就够了。生补充:那么快,来得及吗?师:看来大家都要先设计好可行的方案,再去实践。
6.教师勉励:希望大家把今天所学数学知识用起来,相信你的实验会成功。
评析实践能力的培养,需要设计一个个切实可行的实践活动来付诸实施。只有这样才不会成为空谈。而像这样的实践活动,既是对本节课数学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应用,同时又是一次可操作性很强的实践活动。既有新意,又很务实。
最后的话:
    形数结合,从图形直观中理解数学结构,掌握数量关系,是改进应用题教学的新思路,值得我们继续实践和探索。
鸣谢:参与集体听课指导的老师有斯苗儿,方张松,吴卫东,平国强,丁杭英,马东娟,汪培新,以及课题组张天孝,朱乐平,邵虹,姜荣富,陈敏,黄文娟,张圆,以及天长小学、饮马井小学的老师,特此感谢。
 
改进传统归一问题教学的新思路
观唐彩斌执教《数形结合的归一问题》有感
 
 
数学是什么?数学是数和形及其演绎的科学。数形结合是数学的一种重要思想,数与代数,空间和图形是小学数学教育中两块重要的内容,到了后续学习中又会产生一门新的学科,那就是《解析几何》,解析几何就是用方程的思想去描述空间与图形。也许,这是小学阶段重视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重要原因吧。
   看了这个课题,我们就会想这样一个问题,归一问题属于解决问题中的一种典型的模型。这样一种模型如何和图形结合,是一种挑战。听了唐老师的课以后,让我们很好地领略了唐老师的智慧和风采,他很好的演绎了自己的课题,使我们与会者深受启发。
一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智慧地建立了图形推算和归一问题的结构性联系。
   唐老师找到了直观图形推算和归一问题的联系,通过解决图形中已知总数和对应份数,求几份对应的总数这样的问题,建立了正归一问题的直观模型。让学生感悟图形推算过程中要先求出单一量的中间问题。然后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实物代替几何图形,推广到了归一问题,实现了图形模型和生活问题的联结,产生了类推,实现了数型结合。同时为学生表格的、文字的生活问题奠定了基础。这样我们也不难理解三年级的孩子能够很好掌握归一问题的原因了,这个原因就是结构化模型的转换。
二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渐进地处理了解决问题的模型化和去模式化问题。
模型化有助于学生理解结构和掌握结构,从唐老师上课的效果非常明显的证明了这一点。但唐师在建立图形模型和实物模型的同时,又极力注意去模型化。让学生经历图形,表格到生活问题,特别是到解决生活中的综合实践问题,重视了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,没有过分地去套用模式,这对学生的思维发展,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是很有益的。我想,唐老师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,才实现了正归一,反归一,倍比法的综合,突破了学生思维的定势,增强了灵活性和趣味性,又深化了“一”的认识,不拘泥于“一”就是“一个”,对归一的内涵进行拓展,透彻解析归一。
感谢唐老师为我们提供“数形结合,从图形直观中理解数学结构,掌握数量关系”这样的思路来改进应用题教学的思路。为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呈现了一个新的视角,值得大家一起研究探索。
 
 
汪培新
 
编辑:周鹏程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犍为县定文中心小学 特此声明。